2025年9月27日,“数智时代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前沿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韩国三级片
承办,大学思辨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和英语写作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协办。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科研人员约6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围绕数智时代二语写作领域的前沿议题与创新实践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韩国三级片
院长杨鲁新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俊菊教授致欢迎辞。来自国内外的十二位专家围绕AI技术在学术写作与语言评估领域的创新应用、潜在风险及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AI正深刻改变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构建人机协同的新范式以及应对由此带来的伦理挑战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AI赋能:从辅助写作到重塑评估体系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方志辉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AI工具正迅速融入学术工作流程,显著提升了研究与写作效率。他强调,AI不应被视为替代人类智慧的捷径,而应定位于“研究助手”,通过人机协作最大化学术价值。
在写作教学与评估领域,AI的应用呈现多元化趋势。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闫逊教授深入分析了大规模考试机构与一线教师在AI应用上的差异:前者投入开发专有系统以改革高风险考试,后者则利用生成式AI工具进行评分与反馈,以支持学习过程。他特别指出,地方性语言测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可通过与课程目标对齐、设计真实多模态任务等方式实现创新。
浙江大学张聪教授通过三项实证研究,揭示了生成式AI在二语写作反馈中的独特价值。研究表明,AI反馈在激发深度学习方面潜力显著,而“教师—同伴—AI”协同反馈模式能够有效拓展资源并提升学习者的反馈加工深度。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在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中,同步书面纠正反馈能促进学习者在情感、行为与认知层面的积极投入,其效果受学生英语水平、数字素养、师生关系等因素影响。
深化思维:AI时代写作教学的内涵重构
面对AI技术带来的便利,多位学者呼吁教学应回归思想深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昉教授尖锐地指出,英语读写教学的“痼疾”在于缺乏思想深度,主要原因是未形成真实的思想交流。她提出构建以思想深度为导向的AI赋能教学框架,系统融入哲科思维、跨学科知识与社会情感目标,推动学生从语言运用走向社会认知深化。
韩国三级片
张小东教授展示了开源教育资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结合,能帮助学生能够利用相关知识,在语言和内容两个层面批判性地理解学术写作,从而构建更为严谨的学术写作。
香港大学蒋联江教授提出了数字多模态写作的新路径。他指出,在生成式AI对传统文本与作者概念构成挑战的当下,写作应被重新定义为多模态设计的过程。这一过程越来越多地由生成式AI技术介导,其核心在于关注意义建构,而非单纯的文字输出。
伦理困境:AI辅助写作的规范与挑战
随着AI技术的普及,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冯海颖教授深入剖析了AI辅助二语写作中的伦理困境,指出AI的黑箱算法可能加剧文本的隐性借用,模糊成果归属边界。她的实证研究揭示了AI伦理认知与实际行为之间的脱节现象,提出了“认知不可替代性”“能动性共享”“情境适配”三项伦理原则,倡导构建情境化伦理协商机制。
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的研究从反馈类型角度切入,发现自动写作评价反馈、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对学习者投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并受到学习者个体因素与情景因素共同作用。这一发现为优化写作教学、提升反馈有效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多元视角:超语实践与作者立场的发展
美国罗格斯大学田中锋教授从跨国多语学者的视角,提出了在二语学术写作中拥抱超语实践的五层蓝图,涵盖语言、修辞、知识论、方法论与结构层面。他强调,这不是对学术英语的否定,而是将其视为多种语言、传统与知识体系交织而成的整体,呼吁推动二语超语学术写作的常态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峰教授则通过追踪系统功能语言学家James Martin三十年间学术论文的立场特征变化,揭示了学者立场表达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学术地位与权威的建立,James Martin在文本中使用的加强词频率增加,而模糊语和某些态度标记则减少。这一发现为新手作者的立场策略和学术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韩国三级片
杨鲁新教授从双重刺激视角研究了学生在英语叙事写作中的教材使用,发现学生通过模仿与创造性整合等转化行动,有效提升了体裁知识、写作技能与语言表达能力。
未来展望:构建负责任、可持续的AI辅助写作生态
综合与会专家的观点,AI技术正在学术写作与语言评估领域引发深刻变革。未来发展的关键已不在于是否使用AI,而在于如何以教育性、伦理性和可持续的方式将其融入学术实践。这需要专家学者、教育者、机构与技术开发者通力合作,共同构建既能充分利用技术潜力,又能坚守学术诚信、促进思维深度的新型写作生态。在数智时代,学术写作正站在人机协同的新起点,其未来发展将深刻影响知识创新与传播的格局。
论坛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姜艳教授对2026年 “第15届外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究会”进行宣讲,韩国三级片
杨鲁新教授致闭幕词。
